资讯

周总理当年支持援建的悲悯楼,现在涅槃重生了

2019年1月4日,在邻国尼泊尔的一所中学里,举行了一座教学楼重建的奠基仪式。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挂起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标准像,还奏起了中国的国歌——这一切,要追溯到62年前……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尼泊尔。26日,在参观了加德满都一所孤儿院后,周总理来到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猴庙附近的阿南达·库迪学校(Andanda Kuti Vidya Peeth - AKVP)。
 
阿南达·库迪学校是尼泊尔的第一所寄宿制高中,是在尼泊尔前国王和时任首相柯伊拉腊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周总理参观后,在学校的留言簿上写下:
 
“ 我们很高兴地参观了这个佛教学校,
看到了尼泊尔青年在这个学校中快乐地生活着学习着。
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属于青年,
谨祝尼泊尔青年健康、快乐和幸福!*”
 
 
1957年1月25日,周总理抵达加德满都机场,开始访问尼泊尔
 
 
 
1958年,在周总理的支持下,中国佛教协会援助80万尼泊尔卢比,为阿南达·库迪学校建造了一栋教学楼,并起名为——悲悯楼(Karuna Bhawan)。这座二层带阁楼的教学楼建成后,一楼被用作餐厅,二楼起初是宿舍,后来改为教室,成为当时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并培养出了大量杰出的学生。
 
 
1957年1月26日,周总理访问阿南达·库迪学校
 
 
时间来到2015年,尼泊尔突发8.1级大地震,该校遭受重创,许多建筑严重受损,悲悯楼楼体出现裂隙,门窗也扭曲变形,无法再使用,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校董Bhadra Man先生心忧如焚,为了能够修复这座凝聚着中尼两国友谊的教学楼,Bhadra Man先生经多方辗转,向我会提出了援助的请求,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2019年1月4日,周恩来侄女、我会创始会长周秉德,理事长沈清等,与尼泊尔前总理卡纳尔、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政务参赞杨时超、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国家主任邹志强、阿南达库迪学校师生代表及毕业生代表、在尼中资机构代表等200余人一起,为“悲悯楼”的原址重建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上,尼泊尔前总理Jhanala Nath Khanal先生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在尼泊尔地震后对尼泊尔的大力援助和支持,感谢周总理的家人亲自来尼泊尔进行灾后援助工作,希望悲悯楼经过援建,再次成为学校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的场所,为尼泊尔现代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开创中尼友谊民心相通的新篇章。
 
 
 
该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承担重建工作。在“悲悯楼”实际重建过程中,经多家建筑公司实地勘测,发现现有的建筑用地在地震后已发生变化,导致施工难度加大、成本增加。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捐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69795.81元经费。
 
 
重建中的“悲悯楼”
 
 
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悲悯楼的重建工作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和疫情的影响,于2020年9月中旬顺利竣工。
 
重建后的悲悯楼共3层,教室6间,可容纳约200名学生上课,将成为该校主要教学建筑之一。阿南达·库迪学校管委会主席巴德拉·曼·图拉达尔教授兴奋地介绍:学校近两年已经与中方合作,教授孩子们中文。他希望在悲悯楼重建后邀请更多中文教师,同时开设一个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中心,“这将成为重塑这所学校辉煌的第一步”。
 
 
重建后的“悲悯楼”
 
 
中尼两国都是古老的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上千年的友好关系。1957年和1960年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访问尼泊尔,使两国的传统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他当年支持援建的悲悯楼,现在涅槃重生,并将成为中尼文化交流基地,促进中尼两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加深民间文化互通,而这正是周总理所希望看到的。
“悲悯楼”是中尼友好的结晶,也将成为一方沃土,为两国世代传承的友谊孕育出更多鲜花与硕果。
 
* 不同来源的题词字句略有不同,本文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著的《周恩来题词集解》为准。
 
资料来源:周铁男 陈翠荣
撰稿:鸾飞
 
 
 
 
· END ·
Copyright © 2017 Enla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京ICP备17010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