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周总理生平系列故事: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第三集:南开学子
1913年2月,周恩来的伯父周贻庚到天津任长芦盐运司科员,为了与一直住在天津的伯母团聚,便带着年方15岁的周恩来来到天津。
天津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海河贯横市区,沿河圈起了一块块外国租界,头缠长巾的印度宪兵和科西嘉宪兵在租界内站岗巡逻。租界之外,沿街乞讨的穷苦人随处可见,河里还不时顺流飘来一具具尸体。富人在这里营造天堂,穷人在这里苦守地狱。年小而家贫的周恩来越来越感到世道的不公。
南开学校位于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校舍的建筑风格师法英国,而校内的教育制度则仿袭美国。学校是由严修、张伯苓二位爱国志士于1904年创办的,学制四年。严修是清朝的翰林,任校董;张伯苓则是受过美国教育的中国基督教徒,任校长。建校之后,教育经费来自美国的教会,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从英国请来的。南开学校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育作风也很民主,在当时是一所不错的学校。
在天津上中学的周恩来仍是一个穷学生,甚至比在沈阳时更显得贫穷了。每年学费36元,宿费24元,每月饭费要四五元。他伯父在天津任职收入微薄,一些必须的费用经常无法接济。这时候,耿直勤劳的伯母,就靠编织线袋、自行车把套、墨盒套之类的日常用品挣些零用钱,尽量保证周恩来安心上学。周恩来自己也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刻蜡板、抄讲义,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食宿费。老师们对他很关心,经常找一些活儿给他做。因为穷,他经常拿几个铜板到校门外不远处的一个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星期日从伯母家返校,便带一小瓶酱当菜吃。
那时的学校一般都有校服。一般的学生在校穿校服,回家就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周恩来没有那么多衣服。他夏天穿一件白大褂,冬天穿一件单薄的青棉袍。每到星期天,他都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好,夜里烘干,星期一又穿上它去上学。时间一长,那件长衫校服都发白了。
南开学校留影
那时,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学。但周恩来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克服困难,维持学业。正像南开学校当年的一份资料《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所写的那样:"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千艰之中,多才多艺,造就斯绩。"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往往学习十分用功。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之初,就规定自己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他平时学习极为刻苦,常常读书至深夜。
刚进校时,他的英语水平不高。入校后,他加紧学习,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英文上。进入第二学年,他的英文成绩就很不错了,甚至能阅读一些英文原著。
学校开设的课程,规定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周恩来。他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一方面到图书馆借读,一方面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买书。
有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一部精印的《史记》,就毫不犹豫的掏出伙食费买下来,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史记》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历史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书,周恩来不但自己读,晚上就寝后,还把其中生动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寝室的同学听,让别人也一同分享读书之乐。在南开求学期间,周恩来精读与涉猎了不少中外思想家的书籍,为自己打下了十分扎实的文化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劳刻苦的学习,使周恩来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第一学年,由于品学兼优,经教师推荐,周恩来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免费名额和班上首位奖学金,成为免费生。
1915年3月,全校800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周恩来的作文被评为全校会考第一名。他还获得了全校数学比赛个人第一名。1916年4月8日,周恩来又获全校笔算速赛第一名。5月6日,全校组织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每班推选出五名作文优秀的学生参加,周恩来参加会考。他纵古论今,文思勃发,各位国文老师对周恩来的文章大加奖饰。评选结果,周恩来名列第一,校董严修将有自己亲书的"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奖状给周恩来,后来这张奖状一直挂在教室东墙正中,全班同学都感到光荣。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他的毕业总平均分为89.72分,是同学中最优秀的。6月26日毕业典礼上,他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一枚,并代表同学在会上致词。
周恩来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十分好。南开学校规定,每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末进行大考,学业跟不上的要留级或者淘汰。周恩来便经常牺牲课余时间帮助学业跟不上的同学补课。毕业那年,同学们大都埋头学业,争取毕业时考出好成绩,周恩来当时身兼各种社团的八个职务,仍一如既往助人为乐。
周恩来过人的才识,正直的人品,一直为校董严修所注目。文人遇到得意门生常常喜欢安排婚娶,永留在侧。当周恩来临毕业时,他就托人提亲想招这位英俊弟子为婿。对于严家的提亲,周恩来心情很矛盾,既由衷感谢校董对自己格外的看重,又不能轻易答应这门亲事。他曾与同事两年的学友张鸿诰散步,谈论理想谈论未来,也谈起了这桩往事。两人反复权衡,周恩来说:"我是个穷学生,假如和严家成了亲,我的前途一定会受严家的支配。"后来,他终于把这桩婚事给推辞了。
对于周恩来彬彬有礼的婉拒,严修有些失望。但失望之余,反而更加佩服这位淮安籍的学生。不贪求现成的财富和安逸,靠自己的努力选择未来,正是一个有志青年应持的人生态度。
不久,周恩来赴日本留学,几年后又去欧洲勤工俭学,严修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