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

周恩来与乌兰牧骑

前几天,一条视频刷爆网络:由于大雪堵路,火车延误8个小时,车上的三个小伙子错过了参加比赛的时间,他们就把原创的参赛曲目奉献给了车厢里同行的乘客们。

有网友评论:“这里就是他们真正的舞台。”因为他们是——乌兰牧骑。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里提到他和一些个人和组织的通信,其中就有乌兰牧骑。

那么乌兰牧骑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呢?怎么会影响那么大?它和已经去世的周恩来总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红色文艺轻骑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遍内蒙古草原,为农牧民送歌献舞,带来欢声笑语。他们被草原人民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又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上世纪50年代,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到农牧区检查工作时发现,基层文化生活很贫乏,特别是居住在牧区的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和文艺演出,这事让他十分牵挂。

在去北京开会时,乌兰夫便向周总理汇报了这种情况。周总理建议: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办法,并建立相应的队伍。

随后,内蒙古许多地方开始尝试在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建立文化馆站,但旗县文化馆站一般只设在城区,虽然平时也会下乡到基层,但毕竟人力有限,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牧区的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的需求。

乌兰夫同志针对这个问题,于1957年初又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建议: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适应广大农牧区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

1957年5月初,自治区文化局工作组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后一致认为:内蒙古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民点极其分散,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支组织精干、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服务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直接送到广大农牧民身边。

乌兰夫同志认为这个思路比较好,建议先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自治区推广。后来,这种基层文化工作队就被命名为“乌兰牧骑”。

 

1957年6月,在开满鲜花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试点队诞生。

那时候,常常是载着演员的马车离居民点还很远,牧民们便相互转告:“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我们的乌兰牧骑来啦)!”

周总理十分关心乌兰牧骑的首创和试点工作,赞扬乌兰牧骑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工作树立了榜样。

 


1957年,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以演出为主,同时兼做宣传、辅导和服务。因此,“一专多能”就成为了乌兰牧骑的特色。乌兰牧骑的队员都是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有的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

有人说:这算啥一专多能啊,不都是文艺演员该会的吗?

但与一般的文艺演员不同的是,乌兰牧骑队员的额外工作还包括但不限于:在演出前后担当展览讲解员、图书借阅员、文艺辅导员、民歌收集员,还要为农牧民照相、理发、修理物品、挑水扫院,以及参加各种农牧业劳动。

用一位乌兰牧骑队员自己的话说就是:“不顾风霜雪雨、无论距离多远,只要有一个农牧民,我们就去演出。我们住到农牧民家里,遇到什么活就帮着干什么活,理发、接羔、挤奶、打草、扑灭森林大火……”

在试点期间,队员们的足迹走遍了苏尼特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边走边演,把农牧民喜爱的民族歌舞、曲艺小戏、图片展览、幻灯放映、图书借阅等服务送到农牧民身边,把综合文化服务送到农牧区的千家万户。乌兰牧骑植根基层、情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


乌兰牧骑在演出途中

 

乌兰夫同志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向周总理汇报了乌兰牧骑试点成功的消息。周总理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丰富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好办法,并提出:要继续总结乌兰牧骑的经验,坚持完善这种做法。

1957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要求文化部门总结推广乌兰牧骑试点经验。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下发了内蒙古文化局《关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乌兰牧骑的报告》。

自此开始,乌兰牧骑便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建立起来。
乌兰牧骑的创建及其基层服务,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各族群众的温暖关怀,密切了同农牧民的血肉联系,丰富了农牧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对内蒙古农牧区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草原上的一面红旗
 
乌兰牧骑建立后,在其发展中也碰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1960年至1962年,当时自然灾害严重,人们节衣缩食,机关精减下放,生活十分艰难。这个时期的农村牧区,更需要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队伍坚持在基层活动,带给群众更多的精神鼓舞和文化激励。
1960年6月,乌兰牧骑队员热喜、伊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在会上介绍了乌兰牧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一些工作情况。
周总理听了介绍,同热喜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赞扬乌兰牧骑是“草原上的一面红旗”,并让参加大会的《中国戏剧报》记者采访了乌兰牧骑的事迹。这对处在困难时期仍坚持基层服务的乌兰牧骑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乌兰牧骑为牧民演出
 
周总理多次向毛主席等其他中央领导人介绍乌兰牧骑。经过周总理的不懈努力,1964年,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特邀乌兰牧骑代表队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并做汇报演出。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乌兰牧骑首次进京代表队的演出
 
这是乌兰牧骑第一次到北京演出。
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深受农牧民欢迎的民族歌舞和民族曲艺小戏等节目。他们在演出中所体现的高昂的革命精神、浓郁的民族特色、艰苦奋斗的作风,给各地代表团带来了震撼和启示,他们纷纷表示要以乌兰牧骑为榜样,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工作。
 
全国巡回演出
 

周总理为精心培育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说: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你们要走向全国,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把毛泽东思想和乌兰牧骑精神带到全国去。

为此,自治区文化局从全区乌兰牧骑队伍中选拔出三支全国巡回演出队进行全国巡回演出。

周总理对这三支巡回演出队的演出节目、日程安排和队员们的生活吃住都认真过问,要求文化部和各地有关部门对这次巡回演出务必做到精心安排、认真接待。

 

1965年5月至12月,乌兰牧骑开始了人们盼望已久的全国巡回演出。

——在延安,乌兰牧骑为当地干部群众演出蒙古族歌舞的同时还特意演唱了《南泥湾》《草原儿女爱延安》等革命歌曲,受到热烈欢迎;

——在大寨,乌兰牧骑在虎头山上为修建梯田的社员们演出,演出结束后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块吃玉米饼子和咸菜;

——在大庆油田,乌兰牧骑在茫茫荒原的井架下为石油工人演出,“铁人”王进喜在队员们的笔记本上题词,鼓励乌兰牧骑继续艰苦奋斗,永远为工农兵服务……

 


从左至右:在火车上、在军舰上、在边防哨所

 

乌兰牧骑的这次巡回演出,走遍了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历时七个半月,总行程十余万公里,共演出六百多场,宣讲三十多场,观众上百万人次,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坚持深入基层、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一专多能的特点,也为各地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周总理安排的这次巡演,使乌兰牧骑深深的扎根在人民心中,也为乌兰牧骑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乌兰牧骑成为享誉当代的红色文化品牌。

随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化轻骑队,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乌兰牧骑式的便民服务队。乌兰牧骑之花在祖国各地竞相开放,乌兰牧骑事迹被国内外媒体广为颂扬。

 
十二次接见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周总理曾先后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北京饭店等地,12次接见了乌兰牧骑。以周总理的繁忙程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2次接见一个基层文艺组织,这样的频率是很罕见的。

 

1965年9月底,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二队途经北京转车去往东北演出。周总理知道后,邀请乌兰牧骑参加国庆观礼活动,队员们再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毛主席来到乌兰牧骑队列前时,周总理介绍说:“这就是由十几个人组成一个队的内蒙古乌兰牧骑!他们除台湾省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都巡回演出过,比我走的地方还多!”毛主席听后连连称好,与队员们亲切握手,并高兴地坐在队列前合影留念。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代表团和乌兰牧骑首次进京代表队

 

1965年12月22日傍晚,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乌兰牧骑的全体队员。他把队员们一个个叫到身边,详细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大厅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

周总理首先祝贺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他说:“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幸运,也是乌兰牧骑努力的结果。”

总理说:“牧骑嘛,我建议要骑马,成个名副其实的‘牧骑’。骑上马,带上帐篷,也挺好。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

总理说:“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全国的土地,去鼓舞人民。

接见谈话后,周总理请乌兰牧骑队员们共进晚餐。这顿晚饭由周总理自己出钱,饭菜非常简单平常,主要是一个烩菜,主食有窝窝头、花卷、大米饭三种。周总理吃的是窝窝头。

 

晚饭过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同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起联欢。乌兰牧骑队员们表演他们巡回演出时演唱的歌曲,周总理兴致勃勃地边打节拍边欣赏,当唱到他也会唱的歌曲时,他就和大家一起唱。

当队员们表演了去延安途中创作的歌曲《草原儿女爱延安》时,周总理称赞到:“这支歌曲创作得好,演唱得也好!”他请词作者朱嘉庚把这首歌曲的词曲抄给他,还请演唱的队员一句一句教自己唱。

教唱的过程中,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起跟着唱起来,周总理很快就学会唱这首歌曲了,他说:“让我单独唱一遍,你们听听怎么样?”

周总理又自己单独唱了一遍这首歌曲,他唱得曲调准确,充满了对延安的感情,也让队员们领悟了歌曲中的意义。

 


1973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穿越沙丘前去演出。新华社发(陈俊山摄)

 

“十年动乱”期间,周总理日夜操劳的同时,还惦记着乌兰牧骑。

1966年6月,周总理让有关部门选调乌兰牧骑进京为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演出;9月,他签发请柬让乌兰牧骑参加国庆招待会,随后又再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1975年国庆期间,周总理已生命垂危,看到电视里转播国庆演出的场面时,他还关切地询问身边工作人员:“乌兰牧骑来了没有?来的是老队伍还是新队伍?

 


2018年10月24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员在为牧民一家演出

 

六十多年来,乌兰牧骑由创建时期的两支队伍21名队员,发展到今天的74支队伍2800多名队员。但他们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和期望,长期坚持扎根基层、全心全意服务农牧民。草原是乌兰牧骑的大舞台,田野是乌兰牧骑的大剧场,乌兰牧骑把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农牧民的家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基层群众的心中。

为农牧民服务已经成为了乌兰牧骑的生命和灵魂,他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心血和期望。

 

一个小插曲

 

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年后的1977年, 政府组织了一个到朝鲜的访问团。在前往朝鲜的火车上,13岁就参加了乌兰牧骑、后来成为蒙古族第二代歌王的拉苏荣遇见了一位牧民打扮的姑娘。这位姑娘始终用蒙古语和他对话,一路上两人相谈甚欢。

许久之后拉苏荣才知道,这个质朴的姑娘竟然是周恩来总理最小的侄女——周秉建。

拉苏荣师从蒙古第一代歌王哈扎布。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在接见哈扎布时曾饱含期望地说:“你不但自己要唱好歌,而且要多为蒙古族培养新生力量。”哈扎布向总理表态:一定不辜负总理的嘱托。

1968年,年仅16岁的周秉建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1972年回京看望伯父周恩来时,伯父对她说,希望她争取嫁给一位蒙古族青年,在内蒙古安家。

 


拉苏荣、周秉建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

 

十几年后,哈扎布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从乌兰牧骑培养出了第二代蒙古族歌王——拉苏荣;巧合的是,周秉建偶遇并爱上的青年,也是这位来自乌兰牧骑的拉苏荣。1979年,拉苏荣和周秉建完婚。

他们都实现了自己与周总理的约定。

 

 

· END ·
 
Copyright © 2017 Enla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京ICP备17010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