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

土地革命系列(七)支持毛泽东


导语:"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周总理生平系列故事: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
第七集:支持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领导红军取得第四次反 “围剿”斗争的胜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中央红军发展到十万人,革命力量壮大了。但在这个时候,王明统治下的中共中央,“左”倾错误却日益严重,影响了革命力量的继续发展。

1933年春,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人到达苏区。同来的还有一个德国人,他的中国化名叫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的军事顾问。他们一进入中央苏区,就以“太上皇”自居,极力推行“左”倾政策。他们不懂中国革命的实际,却指手划脚地发号施令,结果很快就葬送苏区的大好形势。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在“围剿”中,有五十万敌兵直向中央苏区扑来。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建议:将红军主力开到苏浙皖赣地区,从根本上摆脱敌人的封锁,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迫使敌人回援,借以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李德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单纯防御方针,在战术上,一改红军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采取了“以堡垒对堡垒”的消耗战。这样,红军完全被束缚了手 脚,只能以简陋的武器,和拥有飞机、大炮的敌人,面对面的硬拼,结果造成了很 大伤亡。当时的一位红军排长发牢骚说:“不知搞啥鬼呵!我们一夜不困觉做了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而人家的堡垒,我们只有用牙去咬!我们没有重武器,天天同人家比堡垒,搞什么鬼呵!”他的话 反映了广大红军干部战士的不满情绪。

敌人一天天向前推进,苏区一天天缩小,周恩来心里十分焦虑。他多次与李德争论,不同意李德的某些作战方案。他提出把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在其他方向牵制敌人,使红军在局部保持相对的优势和机动兵力。但李德拒不接受周恩来的正确建议。当时,周恩来虽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在党内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却不能参与重大决策,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也只能按组织纪律约束自己,这使他陷入了极大的苦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在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下,终于失败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着八万多名红军战士,被迫离开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艰难的长征道路。

10月18日下午,周恩来告别了苏区首府瑞金,跟随红军中央纵队出发了。他的行李十分简单,只有两条毯子,一条被单,作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的绒衣,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邓颖超那时正患着肺病,经常发低烧,痰中总带着血丝,身体很衰弱。她曾希望留在地方工作,但周恩来说:这是组织决定的,个人不能改变。这样,她就同董必武一起,编在干部休养连,带病随卫生部行动。

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经常发生战斗。周恩来负责红军的具体行动,工作十分繁重。跟随周恩来长征的人回忆:

“周副主席穿着一身灰色军装,披一件旧黄布雨衣,脚上穿着草鞋。从他那张消瘦的脸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够劳累的了在急行军中,周副主席很少骑他那匹黄骡子,经常将骡子给害病的战士骑或 驮武器。他利用行军小休和防空时间,找机会同战士拉家常、讲战史。部队大休时,他也是边吃饭边回答干部战士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宿营,周副主席总是找机会到连队看望一下指战员,十分关心战士的思想、生活。来到团部,他总不忘告诫我们及时查看地形,研究敌情,规定紧急集合,调查行军路线L常常是他回到了自己的住房,还没未得及休息一下,参谋人员又送来了电报、文件。团领导向他汇报, 他总是边看文件,边听汇报,并迅速准确的加以处理。夜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躺下就睡着了。当半夜起来检查内外警戒时,可以看到周副主席屋里的小油灯还在亮着。周副主席跟随三团行动期间,经常看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却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倦意。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充满精力的光辉。”

李德和博古,事先对红军长征并无充分的准备,长征开始又幻想到湘鄂西与贺龙率领的红军汇合,命令八万红军在湘江一线与四十万敌军进行决战。这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役,敌人封锁了江面,飞机不断地轰炸扫射,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强行渡江,伤亡很大。周恩来站立在渡口的一个小土丘上,沉着地指挥部队过江。他不时地向队伍里张望,焦急地询问身边的参谋:“你看到毛主席了吗? ”当毛泽东大步走来的时候,他立刻迎上去,请毛泽东迅速过江。毛泽东让周恩来一同过江,周恩来答道:“你先过,我还要在后面交待任务。”经过三天浴血奋战,红军终于突破了湘江,但兵力却损失过半,仅剩3万人了。

这时,大家都为红军的命运而忧虑,部队的情绪十分低落。谁来挽救红军?这个问题 在周恩来的脑子里久久萦绕。望着红军指战员眼里的疑虑目光,周恩来寓意深长地对他们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我们失去了几次可取得胜利的良好时机,不能说红军不英勇, 也不能说地方的工作没做好。恰恰相反, 毛泽东同志的土改运动把中央苏区人民的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部队能否打胜仗,革命路线是关键,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认清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绝不可盲目行动。他的话,流露出对李德、博古错误的不满,也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信任。

渡过湘江后,红军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敌人已经在通往湘鄂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如果红军仍按原来的计划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周恩来根据红军干部的要求,在一个叫作通道的地方,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继续开 向湘鄂西,将葬送整个红军,只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才能摆脱困境,挽救红军。他的意见,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但李德坚持不改变红军行进路线,和毛泽东争吵起来。这时,周恩来作为会议主持人和红军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者,他的表态至关重要。他紧锁着浓眉沉默着, 成千上万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的场面,不 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使他内心深处有无限 的愧疚。他终于站了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说:“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当前,我们必须改变进军方向,西入贵州,红军才有一条生路。”李德一听就火了,对着周恩来大声说:“毛泽东否定我的提议,你周恩来还支持他! ”周恩来竭力克制住自己的 感情,耐心地劝说:“李德同志,我们的决策要面对现实,情况变了,应跟着改变 嘛。”“你们不执行原定计划,胆小!右倾!怕死! ”李德更生气了。一贯镇定自若 的周恩来也有些激动了: “李德同志,你的态度好一点。”李德见周恩来坚决支持 毛泽东,最后只好表示保留个人意见,到了贵州再开会讨论。

散会后,周恩来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为布置红军各部的具体行动,周恩来又度 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那盏锈迹斑斑的马 灯,在寒夜中闪烁着一丝光明,灯光下,周恩来面对着一张张摊开的地图、一摞摞堆积的电报,紧张地忙碌着。他的参谋进进出出,改变行军路线的指示,不断地从这里发向红军各部。周恩来实在太疲倦了,不由自主地伏在桌上打起盹来。这时前方又来了电话,周恩来身边的参谋实在不忍叫醒他,但他还是惊醒了。他极力支撑着沉重的眼皮,认真听完参谋的汇报,立刻指示:“要他们迅速脱离追敌,寻求机动,改道西入贵州。”为了驱散困意,周恩来打开警卫员给他准备的饭盒,拿出一只包谷粑,大口地吃了起来。正吃着,电话铃又响了,他一把抓起来问:“喂,我是周恩来,你是哪里?有什么事? ”原来是一支部队提出,改变行军路线,部队调动有困难。周恩来对着话筒斩钉截铁地说:“军委已改变行动方针,按现在的命令办!有什么困难也得服从,不得有误。” 接着,他又给三军团司令部打去电话,详 细地布置了行军的具体路线。等他处理完 所有的工作,远处已传来了喔喔的鸡鸣声。彻夜未眠的周恩来,又跟随部队出发了。

因为周恩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所以部队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让他在行军的路上休息。周恩来一般都是早上在担架上稍躺一些时候,借以消除一夜的疲乏。除了这个时候,他是不坐担架的,因为他知道担架员十分辛苦,不忍心增加他们的负担。即使是坐担架的时候,遇到路不好走的地方,他也要下来,好让担架员省些力气。

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红军终于开进了贵州。但是,关于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党内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934年12月17日、18日,周恩来在黎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今后的战略方向。会上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周恩来后来说:“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回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

这次会议决定,红军放弃去湘西,向贵州腹心遵义进发。第二天,周恩来、朱德根据会议决定,部署了红军行动方案。

这使中央红军一下子就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了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9日,周恩来随中央纵队进驻遵义。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教训,统一党内意志,争取红军的光明前途,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在这里召开了。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周恩来做了许多工作。他一面调动兵力警戒在遵义的周围,一面为会议准备军事报告。

开会的头天晚上,连续几夜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的周恩来,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会场。他还要亲自查看一下,屋里的椅子 够不够坐,火盆里的木炭够不够烧。他满 意地离开会场后,又回到了办公桌旁,在马灯下再次推敲着那份军事报告。一缕淡青色的晨光透了进来,照在伏案而眠的周 恩来身上。警卫员按照周恩来事先的嘱咐,轻轻地把他叫醒。他站起来打了一个呵欠,问着:“我睡了多长时间?” 警卫员回答:“大约一个小时,天就亮了。你不是交待过,如果睡着了,天亮前一定要叫醒你。” “是啊,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不要误了大事。”周恩来边说着边收拾好桌上的军事报告。警卫员忙着要给他准备热水洗脸,他阻止道:“不要热水, 最好是冷水,我的头昏昏的,想让凉水刺激一下,清醒清醒。”

周恩来在朱德和刘伯承后面,第三个到了会场。看着他那疲惫的样子,朱德说:“昨晚你一定又没睡觉。”刘伯承也 说:“你那间屋子,等于虚设,我看你几乎没有进屋睡觉。”周恩来笑着回答:“要睡的,开完会我一定要好好睡他一觉。”

遵义会议,从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一共举行了三天,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红军军团首长,几乎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李德作为红军顾问,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各种客观原因,却掩盖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接着,周恩来作了军事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红军失利是由于领导者在战略战术上犯了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在会议上也作了报告。报告提纲是他和毛泽东、王稼祥共同草拟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过去中央的“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中央军事路线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不客气地指责李德只知道纸上谈兵。毛泽东的发言,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朱德、聂荣臻、彭德怀等人发言支持毛泽东,博古和李德还在为自己辩护。这时,周恩来态度 如何?大家都十分关注。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在会上明确地表态:“我完全同意毛泽东对中央所犯错误的批评,作为指挥这场战争的一个负责人,我毫无疑问应承担责任……我请求中央,让过去在战争中用正确的军事原则,巧妙地击退敌人进攻的人担当指挥,泽东同志无疑应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来。”周恩来诚恳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红军又有了光明的前途。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毛泽东感慨地说:“如果周恩来不同意,这个会开不起来。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朱德领导红军取得第四次反 “围剿”斗争的胜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中央红军发展到十万人,革命力量壮大了。但在这个时候,王明统治下的中共中央,“左”倾错误却日益严重,影响了革命力量的继续发展。

1933年春,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人到达苏区。同来的还有一个德国人,他的中国化名叫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的军事顾问。他们一进入中央苏区,就以“太上皇”自居,极力推行“左”倾政策。他们不懂中国革命的实际,却指手划脚地发号施令,结果很快就葬送苏区的大好形势。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在“围剿”中,有五十万敌兵直向中央苏区扑来。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建议:将红军主力开到苏浙皖赣地区,从根本上摆脱敌人的封锁,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迫使敌人回援,借以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李德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单纯防御方针,在战术上,一改红军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采取了“以堡垒对堡垒”的消耗战。这样,红军完全被束缚了手 脚,只能以简陋的武器,和拥有飞机、大炮的敌人,面对面的硬拼,结果造成了很 大伤亡。当时的一位红军排长发牢骚说:“不知搞啥鬼呵!我们一夜不困觉做了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而人家的堡垒,我们只有用牙去咬!我们没有重武器,天天同人家比堡垒,搞什么鬼呵!”他的话 反映了广大红军干部战士的不满情绪。

敌人一天天向前推进,苏区一天天缩小,周恩来心里十分焦虑。他多次与李德争论,不同意李德的某些作战方案。他提出把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在其他方向牵制敌人,使红军在局部保持相对的优势和机动兵力。但李德拒不接受周恩来的正确建议。当时,周恩来虽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在党内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却不能参与重大决策,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也只能按组织纪律约束自己,这使他陷入了极大的苦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在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下,终于失败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着八万多名红军战士,被迫离开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艰难的长征道路。

10月18日下午,周恩来告别了苏区首府瑞金,跟随红军中央纵队出发了。他的行李十分简单,只有两条毯子,一条被单,作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的绒衣,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邓颖超那时正患着肺病,经常发低烧,痰中总带着血丝,身体很衰弱。她曾希望留在地方工作,但周恩来说:这是组织决定的,个人不能改变。这样,她就同董必武一起,编在干部休养连,带病随卫生部行动。

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经常发生战斗。周恩来负责红军的具体行动,工作十分繁重。跟随周恩来长征的人回忆:

“周副主席穿着一身灰色军装,披一件旧黄布雨衣,脚上穿着草鞋。从他那张消瘦的脸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够劳累的了在急行军中,周副主席很少骑他那匹黄骡子,经常将骡子给害病的战士骑或 驮武器。他利用行军小休和防空时间,找机会同战士拉家常、讲战史。部队大休时,他也是边吃饭边回答干部战士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宿营,周副主席总是找机会到连队看望一下指战员,十分关心战士的思想、生活。来到团部,他总不忘告诫我们及时查看地形,研究敌情,规定紧急集合,调查行军路线L常常是他回到了自己的住房,还没未得及休息一下,参谋人员又送来了电报、文件。团领导向他汇报, 他总是边看文件,边听汇报,并迅速准确的加以处理。夜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躺下就睡着了。当半夜起来检查内外警戒时,可以看到周副主席屋里的小油灯还在亮着。周副主席跟随三团行动期间,经常看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却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倦意。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充满精力的光辉。”

李德和博古,事先对红军长征并无充分的准备,长征开始又幻想到湘鄂西与贺龙率领的红军汇合,命令八万红军在湘江一线与四十万敌军进行决战。这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役,敌人封锁了江面,飞机不断地轰炸扫射,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强行渡江,伤亡很大。周恩来站立在渡口的一个小土丘上,沉着地指挥部队过江。他不时地向队伍里张望,焦急地询问身边的参谋:“你看到毛主席了吗? ”当毛泽东大步走来的时候,他立刻迎上去,请毛泽东

迅速过江。毛泽东让周恩来一同过江,周恩来答道:“你先过,我还要在后面交待任务。”经过三天浴血奋战,红军终于突破了湘江,但兵力却损失过半,仅剩3万人了。

这时,大家都为红军的命运而忧虑,部队的情绪十分低落。谁来挽救红军?这个问题 在周恩来的脑子里久久萦绕。望着红军指战员眼里的疑虑目光,周恩来寓意深长地对他们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我们失去了几次可取得胜利的良好时机,不能说红军不英勇, 也不能说地方的工作没做好。恰恰相反, 毛泽东同志的土改运动把中央苏区人民的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部队能否打胜仗,革命路线是关键,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认清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绝不可盲目行动。他的话,流露出对李德、博古错误的不满,也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信任。

渡过湘江后,红军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敌人已经在通往湘鄂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如果红军仍按原来的计划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周恩来根据红军干部的要求,在一个叫作通道的地方,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继续开 向湘鄂西,将葬送整个红军,只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才能摆脱困境,挽救红军。他的意见,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但李德坚持不改变红军行进路线,和毛泽东争吵起来。这时,周恩来作为会议主持人和红军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者,他的表态至关重要。他紧锁着浓眉沉默着, 成千上万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的场面,不 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使他内心深处有无限 的愧疚。他终于站了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说:“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当前,我们必须改变进军方向,西入贵州,红军才有一条生路。”李德一听就火了,对着周恩来大声说:“毛泽东否定我的提议,你周恩来还支持他! ”周恩来竭力克制住自己的 感情,耐心地劝说:“李德同志,我们的决策要面对现实,情况变了,应跟着改变 嘛。”“你们不执行原定计划,胆小!右倾!怕死! ”李德更生气了。一贯镇定自若 的周恩来也有些激动了: “李德同志,你的态度好一点。”李德见周恩来坚决支持 毛泽东,最后只好表示保留个人意见,到 了贵州再开会讨论。

散会后,周恩来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为布置红军各部的具体行动,周恩来又度 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那盏锈迹斑斑的马 灯,在寒夜中闪烁着一丝光明,灯光下,周恩来面对着一张张摊开的地图、一摞摞堆积的电报,紧张地忙碌着。他的参谋进进出出,改变行军路线的指示,不断地从这里发向红军各部。周恩来实在太疲倦了,不由自主地伏在桌上打起盹来。这时前方又来了电话,周恩来身边的参谋实在不忍叫醒他,但他还是惊醒了。他极力支撑着沉重的眼皮,认真听完参谋的汇报,立刻指示:“要他们迅速脱离追敌,寻求机动,改道西入贵州。”为了驱散困意,周恩来打开警卫员给他准备的饭盒,拿出一只包谷粑,大口地吃了起来。正吃着,电话铃又响了,他一把抓起来问:“喂,我是周恩来,你是哪里?有什么事? ”原来是一支部队提出,改变行军路线,部队调动有困难。周恩来对着话筒斩钉截铁地说:“军委已改变行动方针,按现在的命令办!有什么困难也得服从,不得有误。” 接着,他又给三军团司令部打去电话,详 细地布置了行军的具体路线。等他处理完 所有的工作,远处已传来了喔喔的鸡鸣声。彻夜未眠的周恩来,又跟随部队出发了。

因为周恩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所以部队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让他在行军的路上休息。周恩来一般都是早上在担架上稍躺一些时候,借以消除一夜的疲乏。除了这个时候,他是不坐担架的,因为他知道担架员十分辛苦,不忍心增加他们的负担。即使是坐担架的时候,遇到路不好走的地方,他也要下来,好让担架员省些力气。

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红军终于开进了贵州。但是,关于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党内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934年12月17日、18日,周恩来在黎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今后的战略方向。会上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周恩来后来说:“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回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

这次会议决定,红军放弃去湘西,向贵州腹心遵义进发。第二天,周恩来、朱德根据会议决定,部署了红军行动方案。

这使中央红军一下子就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了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9日,周恩来随中央纵队进驻遵义。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教训,统一党内意志,争取红军的光明前途,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在这里召开了。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周恩来做了许多工作。他一面调动兵力警戒在遵义的周围,一面为会议准备军事报告。

开会的头天晚上,连续几夜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的周恩来,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会场。他还要亲自查看一下,屋里的椅子 够不够坐,火盆里的木炭够不够烧。他满 意地离开会场后,又回到了办公桌旁,在马灯下再次推敲着那份军事报告。一缕淡青色的晨光透了进来,照在伏案而眠的周 恩来身上。警卫员按照周恩来事先的嘱咐,轻轻地把他叫醒。他站起来打了一个呵欠,问着:“我睡了多长时间?” 警卫员回答:“大约一个小时,天就亮了。你不是交待过,如果睡着了,天亮前一定要叫醒你。” “是啊,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不要误了大事。”周恩来边说着边收拾好桌上的军事报告。警卫员忙着要给他准备热水洗脸,他阻止道:“不要热水, 最好是冷水,我的头昏昏的,想让凉水刺激一下,清醒清醒。”

周恩来在朱德和刘伯承后面,第三个到了会场。看着他那疲惫的样子,朱德说:“昨晚你一定又没睡觉。”刘伯承也 说:“你那间屋子,等于虚设,我看你几乎没有进屋睡觉。”周恩来笑着回答:“要睡的,开完会我一定要好好睡他一觉。”

遵义会议,从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一共举行了三天,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红军军团首长,几乎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李德作为红军顾问,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各种客观原因,却掩盖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接着,周恩来作了军事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红军失利是由于领导者在战略战术上犯了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在会议上也作了报告。报告提纲是他和毛泽东、王稼祥共同草拟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过去中央的“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中央军事路线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不客气地指责李德只知道纸上谈兵。毛泽东的发言,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朱德、聂荣臻、彭德怀等人发言支持毛泽东,博古和李德还在为自己辩护。这时,周恩来态度 如何?大家都十分关注。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在会上明确地表态:“我完全同意毛泽东对中央所犯错误的批评,作为指挥这场战争的一个负责人,我毫无疑问应承担责任……我请求中央,让过去在战争中用正确的军事原则,巧妙地击退敌人进攻的人担当指挥,泽东同志无疑应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来。”周恩来诚恳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红军又有了光明的前途。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毛泽东感慨地说:“如果周恩来不同意,这个会开不起来。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17 Enla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京ICP备17010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