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

少年系列(一)三位母亲

  导语:"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周总理生平系列故事: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第一集:三位母亲
 
  在我国江苏省的北部地区,缓缓东流的淮河与纵横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平原。平原上,静卧着一座悠悠古城一一淮安。县城西北部偏僻而杂乱的巷道中,有一条名叫附马巷的小巷。小巷中段,有一间宅院。宅院共有18间房子。1898年3月5日这一天,东宅院的一间屋里异常地忙碌。在一位产妇痛苦不断的喊叫声中,一个男婴出生了。这个男婴便是周恩来。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字攀龙,这时已不在人世。周攀龙原是浙江绍兴人。他从绍兴携家到淮安当师爷,晚年捞到了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一直拒不交印,等到他正式走马上任时,已经病体难支,不久就去世了。周家本是名门旺族,从此便日趋衰落。周攀龙撒手尘寰时,未给四个儿子留下什么田产,只有上面提到的那所大宅院。
 
  周恩来降临人世时,他的生父周贻能还很年轻,24岁左右。周贻能为人忠厚老实,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薪水不多,经常失业,因此全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在周恩来出生时,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他的外祖父在淮阴病危。周贻能得悉此事,考虑再三,没有把它告诉妻子万冬儿一一也就是周恩来的生母。万家是淮安的大户,门庭鼎盛,家境丰裕。主人万青选曾任淮阴县知事,有18个子女,平时最疼爱的就是冬儿。冬儿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善理家财。周贻能1897年娶她为妻,两口子恩恩爱爱。周恩来出生后的第二天,万青选病情加重,不省人事。守候在他身边的家人告诉说,冬儿刚生下一个男孩,老人吃力地睁开了眼睛。他会算命,问过生辰八字后,很高兴地慢慢说:"这孩子有出息!叫冬儿好好抚养他!"就在这一天,老人离开了人世。
 
  周恩来成了父母的宝贝,他们给他取的幼名是"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1899年年初,周家又发生了一桩不幸的事: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贻淦那时才21岁,新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按封建习俗来讲,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新婚的妻子陈氏还末来得及品味小家庭生活的快乐,就不得不四处求医。如果丈夫很快死去,她就会成为没有子嗣的寡妇,成为被人们最看不起的女人。周恩来是周家长孙,也是周家当时唯一的孙子。周恩来的父母深明"人伦大义",为使四弟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心有所慰,也使弟媳将来的生活有所依托,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儿子抱给他们"冲喜"。
 
  两个月后,贻淦辞世。陈氏成了周恩来的养母。这一年周恩来的大弟恩溥也出生了。陈氏那年22岁。她父亲是清朝的秀才,她自幼喜欢书画,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很有才学。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从不外出,把母性最炽热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幼年的周恩来。她还为周恩来请了一位很好的乳母一一蒋江氏,共同精心培养这位被外祖父认定"有出息"的孩子。
 
  周恩来于是有了三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他从三位母亲那里学到了三类不同的学识。
 
  养母是他的文化启蒙教师。
 
  从四岁起,周恩来就每天跟陈氏读书、写字。五岁以后,又跟陈氏学儿歌和简单的唐诗宋词。那时虽说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但已经能够背诵了。
 
  有一次,弟弟恩溥玩刀子,差点伤了周恩来的眼睛,这使陈氏十分后怕。她必须按自己的方式将养子抚养成人!从这以后,她干脆把周恩来整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教他黎明时刻起来读书识字,等他感到厌倦时,就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和太平天国、义和团的传说。
 
  周恩来在陈氏的膝下度过了童年。在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这段时间,正是周恩来人生的初始阶段,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他对养母的亲情甚至超过生母,叫陈氏为"娘",而称生母为"干妈"。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到了农事。
 
  比起养母来,乳母蒋江氏是个"粗人",但她讲的话周恩来却十分喜欢听。她将周围的农事一一告诉周恩来,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比如:播种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种子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从妈妈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这里说的"妈妈",就是乳母蒋江氏。
 
  周恩来在生母那里学会了处世。
 
  生母万氏虽然把周恩来过继给了养母陈氏,但母子之情实在是人世间最原始也是最圣洁的情感,是任何力量不可分割的。当时的周家一无田产,二无积蓄,周恩来的父辈虽有兄弟4人,但伯父、生父远离家乡在外谋生,除了自己的开销,简直没有力量再资助家里;三叔从小就瘫痪在床,不能劳动,养父又病死了。这个家庭只得靠生母支撑着。周家虽穷,也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往,求人托事,这些都要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从小就跟外祖父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场面,只有她有能力担此重任。生母处理这些应酬事项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周恩来很敬佩生母的办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他自己也知道了不少事情。但是,他不喜欢生母讲排场,要面子,有时不禁问:"干妈,为什么穷成这样,还死要面子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母这样做情非所愿,实出无奈。
 
  三位母亲,给了童年的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他后来文思如涌,文采飞扬,这中间有养母的影响。他后来不搞特殊,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中间有乳母的功劳;他后来成为舌战群儒的外交家,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中间有生母的熏陶。和三位母亲共同生活的经历,成了周恩来一生中的最宝贵财富。
 
  1907年,他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家里拿不出钱来治病。万氏在贫穷、愁苦与劳累的煎熬下,离开了人世。这年,她才30岁。1908年7月,陈氏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人类情感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炽烈而持久的爱,这便是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两年内竟失去了两位母亲,这怎能不令年少的周恩来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呢?
 
  落霞满天时,周恩来常常静立在淮河岸边。被岁月锈蚀的河床上,渔人手中的烟蒂一明一灭。缓缓东流的淮河水啊,写不尽少年周恩来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Copyright © 2017 Enla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京ICP备17010393号-1